楼主
培养孩子九个良好的学习习惯
培养孩子五个良好的学习习惯1、提前预习的习惯
张磊和安小娟现在是北京市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同班同学。
张磊的数学成绩好,而英语成绩不大好;而安小娟恰好相反,她英语成绩好,数学成绩差。
班里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,张磊和安小娟都被选为代表介绍他们各自的学习经验。
张磊性格腼腆,不好说话,但是他的发言还是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。
张磊说:“我的学习经验其实也没什么,无非就是提前看看书。”
老师说:“提前看书?那么请你说具体点,你是如何提前看书的?”
张磊说:“每个周末,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,我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,浏览数学课本后面没有讲过的内容。”
有同学按捺不住地问:“后面的内容老师没有讲过,你看得懂吗?”
张磊说:“不懂就对了!其实许多问题是似懂非懂。每次,我都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划出来。这样下周听老师讲课时,我就心中有数了。当老师讲到那些我不懂的问题时,我就特别细心地听。”
而安小娟也似有所悟,且会心地笑了。原来她的英语的学习经验与张磊的学习经验不谋而合。她说:“我学习英语的方法,与张磊学习数学的方法,有相似的地方。我也是每周末把下周要讲的英语课文和练习提前看一遍,把不熟悉的单词查出来,把陌生的课文提前大声读两遍。如果哪个地方发音不太准确,就标记个符号。”
老师总结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,提前预习,心中有数。
★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、周预习、日预习。一般是对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的。
★ 学期预习,是在发下新书后,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,必须由家长来指导。针对课本(主要是英语、数学、语文)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。
★ 而周预习,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。需要特别细致。让孩子往后看书,哪些地方看不懂,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。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,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。
★ 如果周预习比较粗,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,则需要进行日预习,一般20分钟即可。
2、细心观察的习惯
下面是一个叫胡永菁的小学生的一篇作文《小白鸽》中的片断:
小白鸽的头部两侧长着一对圆圆的红色小眼睛,浅灰色的眼皮像一层薄纱,随着眨眼睛的的动作极快地拉下,又极快地掀起来。小白鸽的嘴巴是淡粉色的,上面的一半长,下面的的一半短。嘴巴的上头是隆起的两朵花鼻,上面各有一个小洞,那就是鼻孔。小白鸽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,仔细观察,各处的羽毛并不相同。头上的羽毛又细又短,摸一摸,滑溜溜的。背上的羽毛厚厚实实、层层叠叠,整整齐齐排列着。肚上的羽毛蓬松柔软,像刚弹过的棉絮,要是摸一摸,还热乎乎的!翅膀和羽毛上长着又长又硬的翎毛,能像折扇一样打开,真好看!
这个作文片断,胜人处在哪里?是文字好吗?文字当然好,但是,这不是关键和根本。关键和根本是,这位胡永菁同学有着非凡的观察能力。非凡的观察能力,是学好作文、学好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。好多父母以为作文都是语言文字问题,其实,孩子平时太粗心,不善于观察,是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设想一下,如果这位同学在生活中没有缌观察小白鸽,能够单凭一些美好形容词儿来写出上面的文章吗?所以,功夫在“诗”外,功夫在观察。
★ 观察习惯的培养,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,处处留心皆学问。遇到新奇的事物,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、出去旅游看风景等,大人在孩子欢呼兴奋、情绪盎然的时候,恰到好处提醒、引导他,仔细地观察细部,审视细节,不要只看笼统地看大概。
★ 观察要从形状、声音、颜色、味道、数量等方面入手。
★ 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,比如看到鸭,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。吃杏时,让孩子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。
★ 其次,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,比如,让孩子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,接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,同时让孩子边观察边思考,①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吗?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之间有什么关系?③你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?其实,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观察训练。
3、勤于动笔的习惯
陈小斌一家要出门旅游,车已经来到家门口,小斌却往家里跑。
爸爸问他干什么去?
陈小斌说:“我要带上我的笔记本!”
一会儿,小斌拿着一个硬皮的小笔记本跑下楼来。
陈小斌这样的笔记本已经积攒了五个,卡片也积攒了不少,全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。
陈小斌有一个习惯,就是善于动笔。读书要动笔,如果是自己的书,他会在书的边沿批阅文字,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,如果是借阅的书,他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批阅或者摘抄。如果出门浏览,他兜里总要装个小本本或者卡片,把看到的新奇的风物、景致,自己的感想,都用三言两语一一记录下来。
即使看电视、读报,陈小斌都不会忘记,把一些新奇的词句、事情摘录下来,学校里开运动会,小斌司线员,他兜兜里都揣着一个小本本,空闲时间,他把一些精彩的瞬间,观众的各种各样反应,都“摄”进了他的笔记本。
作文课上,陈小斌的文章往往最丰富;班会上发言,小斌的话最有说服力;出墙报,小斌是最好的编辑。
★ 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,让孩子一支笔,摆开一个本,让孩子边读边动笔。动笔,可以用是标注,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。
★ 开始时可以先摘抄,不要大段大段摘抄,而是要有选择,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。
★ 之后,可以是批注,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,简单批一个词,如“精彩”“太妙了”“不对”之类,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,再往后,可以用几句话,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总之,一定要做到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。
★ 外出时,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,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,都要记录,假以时日,就养成习惯了。
★ 养成写日记、记随笔的习惯。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,几个字,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用符号,之后是一句话,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,写成片断,甚至写成完整文章。关键是培养习惯。日记、随笔,仍然是以片断为主。
4、质疑发问的习惯
据报摘,某年,中国中学生到国外参加一项奥林匹克竞赛,成绩十分喜人,获得的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,都名列参赛各国首位。
赛后,竞赛组织者请出了出题的专家、教授,跟这些参赛的各国的中学生们见面,希望选手们向专家、教授提问题。
除中国选手外,其他国家的选手都十分踊跃,有国家的中学生指出,出题者在某题上的思路不对,没有现实意义,如果改造一下会更好;有的咨询某方面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、发展方向;有的拿出自己的题目让教授专家来解答。
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中国学生,提问非常不积极。并不是他们英语过不了关,其实他们参赛前都经过英语的强化、都有非常好的口语。实际是中国学生平时的注意力以及竞赛时的注意力,全部集中在解答专家们的题目上了,没有胆量、没有心思去想,专家的题目还会存在什么问题,于是提不出问题,就干脆不开口。
现在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,普遍的情况也大体如此,学生不提问题或者提问极少,大多数课的状况是,不是由学生的发问牵引着走,而全部由老师的讲解、灌输来往前推着走。这种状况,愈到基层,愈严重。
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是没有,而是太少。
★ 向老师质疑、发问。没有弄懂问题时,不要得过且过,羞于开口,要善于发问,大胆地问。如果孩子平时有不敢问、不善的缺失,就鼓励他去问,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、同学得来的答案,家长要给予鼓励。
★ 给孩子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,启发孩子大胆质疑、发问。
★ 可以找一些书刊当中的错误,鼓励孩子找出他来。比如不少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、语法、典故、常识方面的错误,引导孩子把它们找出来。给名人写封信,指出他们的错误。
★ 引导孩子仔细看电视、读报刊,找出他们在发音、用字方面的错误。
★ 一段时间后,提醒孩子,不要滥问一气,要深思熟虑,胸有成竹。
5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
方嘉是西北某市一所小学的学生,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《幸运52》和《开心辞典》。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随爸爸来京参加了一回《开心辞典》的现场录制活动。
他爸爸之所以能够被选中进京参加《开心辞典》的现场竞赛,是因为方嘉帮助爸爸解答了许多题。而方嘉的帮手,其实就是他的那些工具书。
方嘉的爸爸,给方嘉买了许多工具书,什么《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》《辞海》《华夏文化辞典》《数学词典》《历史辞典》《军事百科辞典》《艺术百科全书》等等。
方嘉上学前喜欢问问题,他问的许多问题太尖端,让硕士毕业的父母都没法给出正确答案,于是就买来许多工具书来查阅。渐渐地,方嘉就喜欢上了工具书。
上学后,他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工具书。因为他发现,无论哪门课上的知识,他的工具书上都有,课本上没有的知识,工具书上也有;老师讲的所有知识,工具书都有,老师没有讲或者老师一时不明白的知识,工具书也有。
方嘉平时在班上知识面最广泛。有时甚至教师一时不明白的问题,也会请他去查阅。
工具书其实“是一种小型图书馆”。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,一直没有引起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界足够重视。
★ 家中常备一些工具书。
★ 设法调动孩子对工具书的兴趣,比如,讨论一些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问题,得不出答案时,不必去请教专家,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。孩子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。
★ 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,要教给孩子基本的查阅方法。
★ 遇到问题时,先不要去问老师或者专家,先到工具书里去查找。
★ 如果家中有电脑,尽量安装一些工具书软件《金山词霸》《中国百科全书》等。
1楼
很好啊。
共有回复1篇 1